点击次数:更新时间:2025-07-09 13:53:22来源:欧宝官网app客户端下载【打印】
“这件玉琮,和良渚的玉琮很像哦!”,当咱们走进青海省博物馆时,面对着琳琅满目的文物,这一件小小玉琮,最早招引了咱们的眼睛。 官方的介绍是这样的:公元2000-3000年前,青铜时代,高7.9厘米,宽5.2厘米,厚5.2厘米。 咱们对玉琮最眼熟,是由于5000千年前的良渚文明出土的玉器,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玉琮了。这种外方内圆的器物,有着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。而良渚玉琮数量最多,器型最大,形式多样,从一节到十几节的都有,简直每件都有纹饰,制造极为精巧。 在从前火爆一时的南京博物院“玉润中华”展上,良渚玉器便是“顶流大户”,玉琮就展出了多件。 这次青海省博物馆里的“青海前史文物展”,有参展文物600余件(套),其间一级文物152件(套)。 在青铜时代前期,齐家文明就呈现了玉璧、三璜联璧、玉环、玉瑗、玉刀等具有礼仪性质的玉器,但呈现的是“重璧轻琮”的地域特征。 那时,玉礼器在整个社会观念中占有主体位置,原始宗教礼仪活动现已很老练。玉礼器的呈现遭到华夏陶寺文明、二里头文明的影响,阐明在4000年前,齐家文明与华夏区域文明存在亲近沟通与互补联系。 华夏区域的玉制礼器向齐家文明输出,一起,以齐家文明为代表的西北区域玉料输入,并影响到华夏区域的玉器文明,形成了前期的玉石之路。 学界的观念是,在新石器时代,北方以红山玉文明为代表,南边以良渚玉文明为代表,这一北一南,终究都汇入中华玉文明的干流,让玉文明从远古走来就从未中断过。 不过,这件玉琮不算太有代表性。在青海省博物馆,一件四孔玉刀,更能代表齐家文明。 它长54.5厘米,厚1.0厘米,宽端10.3厘米,近背边际有摆放规整的四个圆形穿孔,无运用痕迹,通体磨光。 玉刀是齐家文明常见的玉器,形制有单孔、双孔、三孔和四孔,巨细和玉质好坏有别,但都工艺精深。如此大而薄的玉刀,制造流程与工艺是很杂乱的。 当然,在悠远的曩昔,普通人是无法具有玉刀的,所以此块玉刀是权利的标志或者是祭祀物品。 “据近些年的考古开掘,齐家文明的海藏遗址、皇娘娘台遗址、喇家遗址出土的玉料和边角料与西城驿文明遗址出土的属同一时期,阐明在距今4000—3000年前后的齐家文明时期,在河西走廊存在大规模的玉矿挖掘、运送、加工等手工业出产。甘青区域的玉文明是从东部和华夏区域引入的,这促进了甘青区域玉矿的开发利用。”青海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积英这样介绍说。 一件玉琮,一件玉刀,咱们咱们能够看出长江的上游、中游甚至下流,从远古时代就有文明的沟通活动。可是咱们猎奇,在水陆交通不发达的几千年前,古人是怎样进行沟通的,并且能保证信息没有丢失,做到如此共同?可是正是由于这样远隔千万万水的文明沟通,才促成了长江沿岸不同的区域的扬长避短,终究造就了汹涌澎湃的长江文明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皖B2-20080023 |